四種不同時間刷蛋液的時間比較,外觀顏色差很大,你喜歡哪一種呢?
實驗差異
內建食譜分為A、B兩個階段,剛好將A段(烘烤20分鐘)結束當作中間點,分別測試了四種不同時間點刷上蛋液。
P.S每次刷蛋液時,如果是連續刷兩層,都會先確保第一層已經乾了,才刷第二層!
實驗組:
▶ 在入爐前先刷兩次蛋液。
對照組:
▶ 入爐前先刷一次蛋液,A段結束時取出刷第二次蛋液。
▶ 烘烤後,剩下B段最後五分鐘取出,刷上兩次蛋液。
▶ 等A段結束時,取出刷兩次蛋液。
配方與烤溫參考
🥮配方:12個蛋黃酥🥮
📍油皮(每個20g)
-中粉 120g
-無水奶油 40g
-冷水 60g
-糖粉 20g
📍油酥(每個15g)
-無水奶油 60g
-低粉120g
📍豆沙餡30g /12個(共360g)
📍鹹蛋黃1顆 /12個
烤溫:
🌡180/180,20分鐘
🌡180/180,15分鐘
實驗結果
原本小編預期應該三次效果不會差很多,殊不知,原來還是有差的!
P.S每次刷蛋液時,如果是連續刷兩層,都會先確保第一層已經乾了,才刷第二層!
【第一種:在入爐前先刷兩次蛋液】
這個實驗很意外的,竟然都裂開了,而且烤色明顯比較深!
難道是小編沒有確實等第一層乾嗎?
【第二種:入爐前先刷一次蛋液,A段結束時取出刷第二次蛋液】
表面乍看沒什麼大問題,不過仔細觀察,意外地發現兩顆的表面都有分布著氣泡!
不過無傷大雅~
【第三種:烘烤後,剩下B段最後五分鐘取出,刷上兩次蛋液】
出爐的時候,小編覺得超級可愛,就像是月亮一樣,平常不太會看到這種烤色的月餅!
本來擔心吃起來會不會有蛋腥味或是比較溼軟,但好像還好~
是可以試試看的!
【第四種:等A段結束時,取出刷兩次蛋液】
最後這款最剛好,完全是市面上看到的狀態,表面平滑、烤色剛好!
這是小編實驗後,最推薦的方案👍👍
如果今年想要有所突破的烘友,可以試試哦~
結論
經過這次的小實驗我們可以知道!
刷蛋液的時機點的確會有差異,當然每個人喜歡的狀態都不太一樣,可以參考小編的實驗也去嘗試看看哦~
蛋液主要是影響烤色與美觀的部分,小編個人最喜歡"先烘烤,中間再取出刷蛋液的成品"
不過最影響蛋黃酥美味度的當然還是裡面的餡料阿!
全部盲測,小編還真的吃不出差異呢…😓😓😓
常見問題
最後,小編整理了幾個你可能也想知道的問題
1. 蛋黃酥不刷蛋液可以嗎?
可以,蛋液主要是影響外觀,刷上蛋液,能呈現更漂亮的顏色與光澤,如果不介意外觀表面,當然不刷蛋液也沒關係哦!
2. 可以用其他食材取代蛋液嗎?
可以,有類似效果的食材有鮮奶油、牛奶、蜂蜜等等,不過不同食材,烤出來的風味與外觀可能都會有一點點差異哦!
3. 為什麼蛋液一定要等第一次完全乾,才能塗第二次呢?
蛋液會因為烘烤時的高溫,導致水分蒸發、蛋黃酥漲大而產生張力,容易使外皮裂開~
所以為了避免烘烤後表面裂開,所以一定要等第一次刷的蛋液乾了,才能刷上第二層哦!這樣的成品,才是小編心目中表皮最美的蛋黃酥方案哦😍😍
最後!
如果你有其他心得或是看法,也可以跟我分享~
小編也很好奇你們做蛋黃酥喜歡會裂的、不會裂的,還是根本不在乎呢?